Skip to content
Go back

21 课:我从比特币的兔子洞中悟出的道理-第 18 章-行事缓慢且不出差错

就这样,小船在明媚的夏日下,载着它那快乐的一伙人,伴着欢声笑语的音乐,缓缓地蜿蜒前行……


“快速行动,打破陈规”(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)或许已是一句过时的口号,但它仍然是科技界大部分领域的运作方式。“不必第一次就做对”这种想法,是“早失败、常失败”心态的一个基本支柱。成功由增长来衡量,所以只要你在增长,一切都好说。如果某件事一开始行不通,你只需转向和迭代。换句话说:把足够多的屎扔到墙上,看哪个能粘住。

比特币则截然不同。它在设计上就与众不同,这种不同是出于必要。正如中本聪所指出的,电子货币在此之前已被尝试过多次,而所有先前的尝试都失败了,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可以被砍掉的“头”。比特币的新颖之处在于,它是一头没有头的野兽

“很多人因为自1990年代以来所有失败公司的前车之鉴,就自动将电子货币视为一项注定失败的事业。我希望显而易见的是,正是那些系统中心化的本质,才注定了它们的厄运。”
—— 中本聪 (Satoshi Nakamoto)

这种彻底去中心化的一个后果,便是对变革的内在抵制。“快速行动,打破陈规”在比特币的基础层,行不通,也永远行不通。即便这是人们所期望的,但若不说服每个人都改变他们的方式,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。这就是分布式共识,这就是比特币的本质。

“比特币的本质决定了,自0.1版本发布的那一刻起,其核心设计便已为它的余生定于一尊。”
—— 中本聪 (Satoshi Nakamoto)

这是比特币众多自相矛盾的特性之一。我们都开始相信,任何软件都可以被轻易地改变。但这头野兽的本性,却使得改变它变得异常困难。

正如 Hasu 在《解构比特币的社会契约》一文中所优美展示的,改变比特币的规则,只有通过提出一项变更,并继而说服所有比特币用户都采纳这项变更,才有可能实现。这使得比特币即便作为软件,也对变革具有极强的韧性。

这种韧性,是比特币最重要的特性之一。关键的软件系统必须是反脆弱的,而比特币的社会层与其技术层的相互作用,恰恰保障了这一点。货币体系在本质上是对抗性的,而且正如我们几千年来所知,在对抗性的环境中,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。

“雨淋,水冲,风吹,撞着那房子,房子总不倒塌,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。”
—— 《马太福音》7:25

可以说,在这个关于聪明和愚蠢建造者的比喻中,比特币不是那座房子,它是那块磐石。不可改变,不可动摇,为一个新的金融体系提供着根基。

就像地质学家知道岩层总是在运动和演化一样,人们也能看到,比特币也总是在运动和演化。你只需知道该往哪里看,以及该如何去看。

“支付到脚本哈希”(P2SH)和“隔离见证”(SegWit)的引入,证明了如果足够多的用户被说服,相信采纳某项变更有利于网络,比特币的规则是可以被改变的。后者(隔离见证)促成了闪电网络的开发,而闪电网络,正是在比特币坚实的根基上建造的房屋之一。未来的升级,如施诺尔签名(Schnorr signatures),将提升效率和隐私性;而得益于Taproot技术,未来的脚本(读作:智能合约)将与常规交易无法区分。聪明的建造者,确实会在坚实的根基上进行建造。

中本聪不仅在技术上是一位聪明的建造者,他也明白,在意识形态上做出明智的决定同样是必要的。

“开源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独立地审查代码。如果它是闭源的,就没人能验证其安全性。我认为,对于这样一个性质的程序来说,开源是至关重要的。”
—— 中本聪 (Satoshi Nakamoto)

开放性对于安全至关重要,并且内在于开源和自由软件运动之中。正如中本聪所指出的,安全的协议以及实现它们的代码必须是开放的——不存在“通过隐晦来实现安全”这回事。另一个好处则再次与去中心化有关:可以被自由运行、研究、修改、复制和分发的代码,确保了它能被广泛传播。

比特币彻底去中心化的本质,正是使其行动缓慢而审慎的原因。一个由主权个人各自运行的节点所组成的网络,天生就抵制变革——无论这变革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。由于没有办法强制用户更新,引入变更的唯一途径,就是通过缓慢地说服每一个个体去采纳一项变更。这种引入和部署变更的非中心化过程,使得网络对恶意变更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。这也使得修复已损坏的东西,比在中心化环境中更加困难,这正是为何每个人从一开始就尽力避免破坏任何东西的原因。

比特币教会我:行事缓慢,是它的特性之一,而非缺陷。


深入兔子洞 🕳


Share this post on:

Previous Post
21 课:我从比特币的兔子洞中悟出的道理-第 17 章-确立时间需要付出努力
Next Post
21 课:我从比特币的兔子洞中悟出的道理-第 16 章-对“不信任,去验证”的反思